作品包括:
设计说明书1份,共158页,约70000字左右
CAD版本图纸,共5张
摘 要
本设计包括三个部分:一般部分、专题部分和翻译部分。
一般部分为陈四楼1.8 Mt/a新井设计。陈四楼煤矿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西北郊区,交通较为便利。井田倾向(东西)长约4.20 km,走向(南北)长约5.90km,井田总面积为24.78km2。主采煤层为2#煤层,平均倾角为10.23°,煤层平均厚度为4.96 m。井田地质条件较为简单。
井田工业储量为177.638Mt,矿井设计可采储量129.985Mt 。该矿井服务年限为55.55a,矿井正常涌水量为894 m3/h,最大涌水量为1200 m3/h。矿井瓦斯涌出量较低,为低瓦斯矿井。
井田为立井两水平上下山开拓;大采高一次采全厚采煤法;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
矿井年工作日为330d,工作制度为“三八”制。
一般部分共包括10章:1.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2.井田境界和储量;3.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4.井田开拓;5.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6.采煤方法;7.井下运输;8.矿井提升;9.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10.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专题部分的题目为: 矿井底板水突出可能性预测及防治。
翻译部分主要为澳大利亚充填开采土力学因素,英文题目为:Geotechnical considerations in mine backfilling in Australia。
关键字:陈四楼矿井;综采大采高;中央并列式;底板水突出;充填
目 录
1 矿区概述及井田地质特征 3
1.1矿区概述 3
1.1.1矿区地理位置 3
1.1.2自然地理概况 3
1.1.3矿区开发历史及生产建设规划 3
1.1.4矿井建设的外部条件 3
1.2地质特征 3
1.2.1地层 3
1.2.2地质构造 3
1.2.3水文地质 3
1.3煤层特征 3
1.3.1煤层 3
1.3.2煤质 3
1.3.3开采技术条件 3
1.3.4勘探程度及存在问题 3
2 井田境界和储量 3
2.1 井田境界 3
2.1.1构造类型 3
2.1.2煤层稳定类型 3
2.2矿井工业储量 3
2.2.1储量计算基础 3
2.2.2矿井工业储量计算 3
2.3 矿井可采储量 3
2.3.1井田边界保护煤柱 3
2.3.2工业广场煤柱 3
2.3.3井筒保护煤柱 3
2.3.4断层保护煤柱 3
2.3.5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3
3 矿井工作制度、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
3.1 矿井工作制度 3
3.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 3
3.2.1确定依据 3
3.2.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 3
3.2.3矿井服务年限 3
3.3井型校核 3
4 井田开拓 3
4.1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3
4.1.1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 3
4.1.2工业场地的位置 3
4.1.3开采水平的确定及带(采)区划分 3
4.1.4方案比较 3
4.2 矿井基本巷道 3
4.2.1 井筒 3
4.2.2 井底车场及硐室 3
4.2.3 主要开拓巷道 3
4.2.4 巷道支护 3
5 准备方式——带区巷道布置 3
5.1煤层地质特征 3
5.1.1带区位置 3
5.1.2带区煤层特征 3
5.1.3煤层顶底板岩石构造情况 3
5.1.4水文地质 3
5.1.5地质构造 3
5.1.6地表情况 3
5.2 带区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3
5.2.1带区准备方式的确定 3
5.2.2带区巷道布置 3
5.2.3带区生产系统 3
5.2.4带区内巷道掘进方法 3
5.2.5带区生产能力及采出率 3
5.3 采区车场选型设计 3
5.3.1 确定带区车场形式 3
5.3.2 带区主要硐室布置 3
6 采煤方法 3
6.1采煤工艺方式 3
6.1.1带区煤层特征及地质条件 3
6.1.2 采煤工艺方式选择 3
6.1.3回采工作面参数 3
6.1.4回采工作面破煤、装煤方式 3
6.1.5 回采工作面支护方式 3
6.1.6 端头支护及超前支护方式 3
6.1.7 各工艺过程注意事项 3
6.1.8 回采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 3
6.2 回采巷道布置 3
6.2.1 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3
6.2.2 回采巷道参数 3
7 井下运输 3
7.1概述 3
7.1.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工作制度 3
7.1.2煤层及煤质 3
7.1.3运输距离和辅助运输设计 3
7.1.4矿井运输系统 3
7.2带区运输设备选择 3
7.2.1设备选型原则 3
7.2.2带区运输设备选型及能力验算 3
7.3大巷运输设备选 3
7.3.1主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3
7.3.2辅助运输大巷设备选择 3
7.3.3运输设备能力验算 3
8 矿井提升 3
8.1矿井提升概述 3
8.2 主副井提升 3
8.2.1 主井提升 3
8.2.2 副井提升 3
9 矿井通风及安全 3
9.1 矿井通风系统选择 3
9.1.1 矿井概况 3
9.1.2 矿井通风系统的基本要求 3
9.1.3 矿井通风方式的确定 3
9.1.4 矿井通风方法的选择 3
9.1.5 带区通风系统的要求 3
9.1.6 带区通风方式的确定 3
9.2 带区及全矿所需风量 3
9.2.1 采煤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 3
9.2.2 备用面需风量的计算 3
9.2.3 掘进工作面需风量 3
9.2.4 硐室需风量 3
9.2.5 其它巷道所需风量 3
9.2.6 矿井总风量 3
9.2.7 风量分配 3
9.3 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 3
9.3.1 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原则 3
9.3.2 确定矿井通风容易和困难时期 3
9.3.3 矿井最大阻力路线 3
9.3.4 矿井通风阻力计算 3
9.3.5 矿井通风总阻力 3
9.3.6 总等积孔 3
9.4 选择矿井通风设备 3
9.4.1 选择主要通风机 3
9.4.2 电动机选型 3
9.5 防止特殊灾害的安全措施 3
9.5.1 瓦斯管理措施 3
9.5.2 煤尘的防治 3
9.5.3 预防井下火灾的措施 3
9.5.4 防水措施 3
10 矿井基本技术经济指标 3
参考文献 3
专题部分
矿井底板水突出可能性预测及防治 3
0 引言 3
1 底板突水影响因素分析 3
1.1水压 3
1.2含水层富水性 3
1.3隔水层厚度 3
1.4地应力 3
1.5矿山压力 3
1.6底板采动破坏深度 3
1.7地质构造 3
2 煤层底板突水形式 3
2.1裂隙扩大型 3
2.2裂隙渗流型 3
3 煤层底板突水规律分析研究 3
4 底板突水预测预报理论与方法 3
4.1 “突水系数”法 3
4.2 “下三带”理论 3
5 煤层底板突水预测模型建立 3
6 底板水害控制技术与措施 3
6.1 加大力度,查清水文地质条件 3
6.2 做好宏观的分析评价 3
6.3 堵疏结合 3
6.4 合理选择采煤方法 3
6.5 隔水层的加固 3
6.6 缩短工作面倾斜长度 3
7 我国底板突水现状 3
8 结语 3
参考文献: 3
翻译部分
英文原文
1.Introduction 3
2.Hydraulic backfills 3
2.1 Drainage considerations 3
2.2 Stability considerations 3
2.2.1 Maximum and minimum dry density 3
2.2.2 Oedometer tests 3
2.2.3 Direct shear test 3
2.2.4 Placement property test 3
3. Barricade bricks for hydraulic fill mines 3
4. Paste fill 3
5. Numerical 3
6. Conclusions 3
Acknowledgements 3
References 3
中文译文
1 介绍 3
2 水力充填体 3
2.1 排水因素 3
2.2 稳定性因素 3
2.2.1 最高和最低干密度实验 3
2.2.2 滞后试验 3
2.2.3 直剪试验 3
2.2.4 放置性能测试 3
3 水力冲填矿用隔墙砖 3
4 膏体充填 3
5 数值模拟 3
6 结论 3
致谢 3
参考文献 3
致谢 3
温馨提示:
1、题目前面的备注【字母数字编号】为本站整理分类的编号,与课题内容无关,请选题时忽视;
2、若题目上备注三维,则表示文件里包含三维源文件,由于三维组成零件数量较多,为保证预览截图的简洁性,本站将三维文件夹进行了打包。三维及CAD预览截图,均为本站电脑打开软件进行截图的,保证能够打开,下载原件超高清,下载后解压即可;
3、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图纸软件为AutoCAD,PROE,UG,SolidWorks,CATIA等;
4、本站所有图文资料仅供用户学习参考,不作为任何商用或其他用途;
5、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不包修改,不支持退换,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